汉字字体风格
陶文
甲骨文
金文
古文
蝌蚪文
石鼓文籀文
鳥蟲書
篆书(大篆
小篆)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崩字
漆书
书法
飛白書
印刷字体风格
雕版
活字
仿宋體
宋体
黑体
字形
笔画
筆順
偏旁
六書
部首汉字结构(合體
獨體)
部件
俗字
异体字
正体字
多音字
通假字
假借字隸變
隶定
古今字
生僻字
同源字
右文說
同形异义词
汉字规范和标准
本字
石经
舊字形/新字形
通用规范汉字表·國字標準字體·常用字字形表
漢字文化
陸
港
澳
台
新
日
韩
越
琉
方言字
粵語字
閩語字
吴语字
四川方言字
南京方言字
閩南語借音漢字
客家話正音正字(客家话:客家話正音正字)
臺灣客家語書寫推薦用字
台閩漢字
字
詞
中文汉字简化
爭論
繁简转换
繁体字
简化字(汉字简化方案)
二简字
简笔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舊字體
新字体
擴張新字體
當用漢字
常用漢字
同音汉字书写规则
日本汉字
全学联汉字
韩国国语国字问题
韩国国字
朝鮮漢字
漢文教育用基礎漢字
吏讀
鄉札
口訣
衍生文字语音转录
注音符号
官话合声字母
三推成字法
瓯文
合字
合文
讳秘字
则天文字
民族文字
女书
傈僳竹书
方块侗字
方块壮字
方块布依字
僰文
仡佬字
历史文字
契丹文
大字
小字
女真文
大字
小字
西夏文
域外文字
假名
萬葉
平
片
琉球国字头
口訣
吏讀
鄉札
韩国国字
喃字
岱喃字
字音
音讀
朝鮮漢字音
琉球汉字音
汉越词
古漢越語
喃音
漢越音
日本漢字音
古音
吳音
漢音
新漢音
宋音
唐音
慣用音
聲調
音讀
訓讀
重箱讀法
湯桶讀法
信息技术
統一碼
中文输入技术
中文输入法
其他
漢字詞
錯別字
提笔忘字
廢除漢字論
漢字復活
字謎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查论编
提笔忘字,或稱执筆忘字、失寫症,指在书写文字时遗忘文字的写法或拼法。极少书写文字、文字知识不牢固或者自然老化、老年痴呆[1]都可能引起提笔忘字[2]。社會上普遍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被一些媒體稱為「漢字危機」,隨着各種漢字書寫競賽、考試的舉辦,「漢字危機」問題正逐漸被社會各界重視。[3]
历史[编辑]
提笔忘字并不是近年才有的现象,而是一个延续千年的现象,早在电脑发明以前就存在了。[4]
自先秦时代以来,就有文人、学者不时忘记字的写法,只好用同音字代替,这些字保留在古籍裡,成为通假字或讹字,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就存在提笔忘字现象、写字不标准的事实。
另外,中国在近代以前文盲极多,不会写字是一种比提笔忘字更严重的问题。
在古代,毛笔一直都是人们书写的主要工具,当钢笔出现后,社会同样产生过“毛笔危机”的说法。但现在,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已被淘汰,无人再提此事。
而在現代,數碼產品迅速普及使許多人不再需要手寫漢字,長此以往,導致「用進廢退」,漢字文化圈內越來越多人提筆忘字。原本「失寫症」是指腦部受損所引起的書寫能力受損或喪失,但如今,許多正常人也有「失寫」的症狀。[5]
输入法的影响[编辑]
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
汉字是音、义、形的统一体[6],使用拼音输入法时先输入汉字的「音」(汉语拼音、注音符號或粵語拼音等),输入法便会列出有关的字,然后用户根据自己的要表达的「义」选择应对的「形」,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帮助完成了写字的最后两个步骤。但久而久之,使用者会弱化对汉字“形”的记忆,导致“提笔忘字”[2],這種現象稱為「电脑失写症」[7],提筆忘字的人也被稱作「新文盲」[8]。
然而也认为,拼音输入为大多数人学会打字和加快信息的传播贡献巨大,不应将“提笔忘字”归罪于拼音输入法。[4][9]
其他观点[编辑]
汉字现在已经从古代的精英掌握时期进入当下的全民造字时代,比如“囧”字的流行,曾经火星文的风靡一时都是网络自发推广起来的。这充分说明了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在时代的潮流下,它可以自我更新,对于拼音化输入也只是它适应时代的表现,无须大惊小怪。[10]
調查[编辑]
2006年,CCTV东方时空的一项调查显示:提笔写字时,48%的受调查者“ 偶尔觉得很费劲”,28%的人表示“经常觉得很费劲”。[11]
哥德堡大学的一份關於日本擴張新字體的學士論文指出,2011年6月末至7月中旬對東京學藝大學的51名日本大學生進行調查時,有31人寫不出、13人寫錯「餃子(ぎょうざ)」的「餃」字,會寫的8人中5人以擴張新字體作答,3人寫出標準字體;有17人填不出、17人寫錯「花の香りを嗅(か)ぐ」的「嗅」字。[12]
2012年,有媒体与腾讯微博进行了一次网络随机投票调查,结果显示,91%以上的网友曾出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7]
2013年,CCTV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某次节目中,“癞蛤蟆”一词难倒了成人体验团中的七成人,“熨帖”一词的书写正确率仅10%。据某民意调查机构对中国12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曾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3]
应对[编辑]
为了应对汉字书写水平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委将推出针对中小学的中小学汉字书写等级测试[14],但分析指出这会导致学生负担加重[15]。应该从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着手[16]。
2013年,中國大陸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CCTV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兩檔漢字聽寫競賽吸引了不少電視觀眾的眼球,收視率相當高,並掀起了關於漢字文化傳承的輿論波瀾[17][18]。在此背景下,專家建議應該多辦類似的節目,強化手寫漢字的意識[13]。在歐美,與漢字書寫比賽類似的英語拼字比賽,如美國始於1952年的全美拼字比赛,早已成為傳統[19][20]。
观点[编辑]
语言学家郝铭鉴認為,提筆忘字是對漢字缺少敬畏感[6]。對於「漢字危機」引起熱議,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统尚認為“人们开始意识到‘汉字危机’,这是好现象”,並建議開設專門課程,提高人民的漢字書寫能力。[13]
不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苏培成指出,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自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提笔忘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人类语言文字本来就不断的演变,变得更便于使用,汉文化中,汉语才是“身”,汉字只是“衣”[4]。更有學者認為“文字是用来传播信息的,如果一种文字是因为它书写的复杂性而被珍视,那它本身就是落后的。”[9]
也有一些网民认为,提笔忘字是针对某些汉字的书写而言,只是某些字的书写能力的下降,并不等同于“不识字”;在手机、电脑等输入方式盛行的时代,某些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和今天很多中国人不会写传统毛笔书法其实性质是差不多的。
参见[编辑]
书写障碍
书写中枢
无纸化
鼠标手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
一字千金 (電視節目)
参考文献[编辑]
^ 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最突出症状[永久失效連結]
^ 2.0 2.1 全国首届提笔忘字与传承汉字书写研讨会举行. 中新网广西频道. 2009-02-23 [200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中文(中国大陆)).
^ 激辩“汉字危机”. 乌鲁木齐晚报. 2013-09-04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中文(中国大陆)).
^ 4.0 4.1 4.2 也谈汉字输入中的形码和音码. 光明日報. 2005-11-08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中文(中国大陆)).
^ 汉字“失写症”,需要治治了. 光明日报. 2013-08-09 [2013-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6) (中文(中国大陆)).
^ 6.0 6.1 提笔忘字主观上是对汉字缺少敬畏感. 北京青年报. 2013-09-06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中文(中国大陆)).
^ 7.0 7.1 调查称9成网友提笔忘字 患上“电脑失写症”.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2013-04-15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 執筆忘字?. 香港電台「通識網」.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中文(香港)).
^ 9.0 9.1 文字是工具不是文化 汉字听写热背后的文化误区. 新周刊. 2013-11-28 [201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中国大陆)).
^ 存档副本. [2018-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 你提笔忘字吗?. CCTV.com. 2006-10-11 [200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中文(中国大陆)).
^ Jesper Lysell. 拡張新字体の認識について (PDF). ヨーテボリ大学. 2012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1-04) (日语).
^ 13.0 13.1 13.2 提笔忘字者达九成 汉字怎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楚天金报. 2013-08-03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中文(中国大陆)).
^ 王登峰. 在“国家语委‘十一五’科研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语言文字网. 2006-12-12 [200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1) (中文(中国大陆)).
^ 学生提笔忘字老师着急 汉字考级恐又增负担[永久失效連結]
^ 专家视点:新新人类提笔忘字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 2007-10-12 [2009-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 (中文(中国大陆)).
^ “难”得大伙伴都尴尬了. 天府早报. 2013-08-09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中文(中国大陆)).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唤全民文化自检. 华夏经纬网. 2013-08-23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爆红 揭秘美国的"汉字英雄". 北晚新视觉. 2013-09-05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3) (中文(中国大陆)).
^ 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想到的. 新华每日电讯. 2013-11-08 [201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1) (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連結[编辑]
书写难看提笔忘字:正在消逝的汉字书写. 北京科技报. [200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6) (中文(中国大陆)).
失寫 過度輸入的當代. 台灣立報.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8) (中文(臺灣)).
IT世代に広がる「漢字健忘症」、日中比較. AFP.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2)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