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第三种才是佛陀所提倡的生财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由正命获得的净财我们才能拿得开心、藏得放心、用得安心。
按照佛教的业果论,不义之财即使用在正确的地方,如建设寺院,供养僧人,死后同样下地狱。
同理而言,现世的贫富,也是由前世的善恶业力所感召的,布施得富贵,盗窃招贫贱。
想要改变贫贱或继续富贵,就应该努力布施断除偷盗,前者是有所当为的“作持”,后者是有所不为的“止持”。
佛经中说:“世间之财,五家共有,一水、二火、三盗贼、四王难、五败家子。”所以世间物没有一样是永恒属于自己的,只有布施的福报才是真的财富。
布施其实并不难,不一定要你抛金洒银,佛陀在《杂宝藏经》中为众生开示有七种布施,不用一分钱,可得大福报。
七种如下:
01
眼施:
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及一切人,不以恶眼看人。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名第一大福报。
02
和颜悦色施:
于父母师长及一切人,不以凶眉恶色。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妙色相,未来成佛,得金色身,是名第二大福报。
03
佳言施:
于父母师长及一切人,出柔轻语,无粗恶语。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妙辩才,所出之言,人皆欢喜,信受奉行。未来成佛,得四辩才,是名第三大福报。
04
身施:
于父母师长及一切修道之人,起迎礼拜,于一切人处,常怀恭敬谦逊。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身,人见人敬身。未来成佛,如大榕树,无有能见顶者,是名第四大福报。
05
心施:
虽以上述四种方法行供养,而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和善功深,是名心施。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明净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是名心施第五大福报。
06
床座施:
若见父母师长及一切人,为铺床座请其安坐,乃至以自己所用安乐坐位,请之安坐。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是名第六大福报。
07
房舍施:
于父母师长及一切人,请于自己所有房舍之中,得行来坐卧,予以欢喜安乐。是人往后,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于一切时得宝莲花座,是名第七大福报。
以上七施,全由心作,均不损财,皆得大福报。
怎么花钱?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劝诫:有了财富,我们应该应用财富做如下五件事情:
1、使自己高兴;
2、使父母高兴;
3、使妻儿高兴;
4、使同事、朋友高兴;
5、供养修行者。
佛陀在《善生经》中列还出了不善用财富的六种行为:一者耽湎于酒,二者赌博,三者行为放荡,四者沉溺于歌舞娱乐,五者结交恶友,六者懈怠堕落。
佛陀在《虎住者经》里也告诫众生:如果某人想保护他的财富;
他就必须戒除如下四件事:
1、纵情女色;
2、饮酒过度;
3、赌博游戏;
4、结交恶友。
这些教诫的目的是让我们辛苦积攒的财富能在正当的地方发挥正当的作用,避免财富用到歪门邪道上。
消费如果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那就是可取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欲望或感官的满足,并沉溺在这种满足之中,那就是不可取的。
如果说布施是在开源,这些教诫就是在帮我们节流,收支平衡才是过上幸福生活的法宝。
《杂阿含经》关于财富分配有一个偈语:“一份自食,二份营生业,余一份密藏,以抚于贫乏。”
这首偈子非常重要,尽管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教诲人们这样做,这对今天来说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它教导我们应在生计之外还要将劳动所得的一部份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赚取更多的钱。
同时,我们必须把收入的一部份储蓄起来,以防急需之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为了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储蓄是必须的。
但我们不能成为锱铢必较的守财奴,我们在分配财富时应当避免两个极端:吝啬和挥霍。
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财富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谋福利,剩下的钱则可以存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看完这些,相信现在大家都已经明白:佛法并不妨碍我们赚钱。
因为佛法是“中道法门”,不提倡极端的拜金主义,但也绝不会敌视物质福祉。
就像佛陀在《法句经 》中说的那样:财富毁灭了愚人,但毁不了寻求彼岸之人。
佛法的终极目的是解脱,而财富并不妨碍解脱,对于财富的过分执着才会妨碍解脱。
换而言之,佛教排斥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所带来的贪嗔痴。
毕竟生命有涯而欲望烦恼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矣。
泰戈尔曾说:“美懂得说‘够了’;野蛮吵闹着要求更多。”
懂得少欲知足的人才有能力驾驭财富,而非被财富所驾驭。
若缺乏这种智慧,财富只会增加我们的负担;具足这种智慧,财富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而现如今人们总是将贪欲对于欲望和愉悦的不懈渴求——和追寻幸福混为一谈。
这事实上是不对的。
因为对于贪欲的渴求永远无法满足,不明白这一点,就是痴,而贪欲本身必然导致求之不得的嗔与苦,贪嗔痴三毒流转五内又必然导致轮回苦海,永无宁日。
如果追求幸福等同于追求贪欲,这种认知错位将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充满追逐奔波的疲惫与求之不得的痛苦。
我们只需看看北上广那些抑郁和焦虑之人,便可得到证明。
不过佛法虽然强调少欲知足,但并不能从此推导出佛法百分百的排斥物质财富,佛陀只是让人们不要沉溺在物欲里。
如今的很多心灵鸡汤单方面强调财富会导致痛苦,但却忽略了更为直面的一点:贫穷也会导致痛苦,而且比物质带来的痛苦更为猛烈和无法避免。
佛陀在《增支部》中就曾明确说过:贫穷是世间的不幸。
不困于贫贱,不谄于富贵,明白偏向任何一边都是佛陀所呵斥的断见,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中道法门,才是真正的财富自由之路。
懂得了这种平衡后,心灵健康同物质财富就不再是敌人,而是天然的盟友,我们也能因此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