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君主打完天下有杀忠臣,也有不杀的?其中厉害关系分析

9537

历史上君主为什么要杀功臣?难道真如一般人所以为的是君主忘恩吗?真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吗?如真是如此,君主不是太愚蠢了吗?

人们只说他们无义,而不知形势不得不如此。仔细看这几人就会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开国元首,都出身低微。

杀忠臣第一人朱元璋

原因一:统治必然有上下秩序,平等无法统治。刘邦,朱元璋的出身太低,太容易为人看不起,而他们做了皇帝,这个位置不但不能承认别人与自己平等,反要在众人之上,因这有失它的身份与尊严,相反它索取,它要求,他始终居于高位,并认为对被要求者来说是一种恩赐。他们不能容忍以提建议之由实际不曾将他们尊重。低微出身的精英只能如此才能建立统治秩序,不让臣下威胁到新建立的国家与君主。马基雅维里说:最危险的是曾给你帮助的朋友,他认为你对他有欠缺。

原因二:打江山不同于坐江山,打江山时君主有求于臣将,而坐江山时君主却是要求他曾有求的臣将服从,臣将不知时势不同,仍以打江山时的态度对之,自取灭亡!

原因三:大臣不知对君主应当感谢。出身低微经过危难的领袖,不能让韩信之流以为他的成功信赖于他,君主不能被认为有欠于别人,不能被大臣认为他的赏赐是应当,否则太危险。这些大将不曾看到一个事实,正是由于君主,他们的才华才得以施用,这样他们才建立巨大的功名,权利和地位,臣将应当帮助了君主还要感谢给予了他们这种机会,而不是以此相迫。追随项羽的英雄们没听说还有活着,追随陈友谅的人也同样。

原因四:大臣对君主的恩情不以为是对国家的责任,而以为是对君主个人的恩情,因之要君主感激,因之对君主自负,而君主本身第一点即是尊严,代表国家的尊严,而要他个人对臣下服从感恩,实是于国家于个人的大害,这会妨碍军国大政,大臣如张良一般安守本份,君主没必要杀功臣。有人说也没必要非杀他们,可以贬官,但这是君主的大害,贬低有恩于已的人,让他散布君主的忘恩负义,让人民时时看到君主的无情,这绝非君主所能忍,而且,被贬的功臣在有时还可能对君主造成巨大的威胁。

展开全文

刘邦也是杀忠臣的帝王之一

君主可以对臣下有感恩之心,但臣下绝不可有对君主有存恩之念,这是由君主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君主的担心并不为过,如太平天国的将领,杨秀清曾以天父的名义数次让洪秀全下跪并以鞭笞,萧朝贵也曾以天兄的名义胁迫洪秀全,而韦昌辉在杀了杨秀清后更是想要再杀洪秀全。而在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臣下凌辱玩弄杀戮君主并不少见。

但周武王没杀姜子牙,赵匡胤,李世民,成吉思汗也没杀大臣

周武王分封天下,对忠臣们是极好,可是自己的子孙们就不好过了

周武王本身已是王,唐太宗李世民出身已是王子,大臣们并不觉得与周武王李世民平等,大臣本身已服从,所以他不必诛杀,但李世民杀兄及弟却是如此原因。

杯酒释兵权与刘邦、朱元璋之大杀功臣目的是一致的,赵匡胤所以采用和平的方式是因为形势,他上台是别人推举的,不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他没有能力杀大臣;其次,刘邦的将军都是从铁血征战中走出的,不服管教,较具危险性,赵匡胤的大将相对危险性要小的多。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选择的软着陆,其实应该也动过杀心的

不是开国元首但大臣功高盖主也必须杀,比如文种,文种对勾践的恩太大,可以想象文种可能是很骄傲的,自以为对君主有再造之恩,这对于勾践太危险了。篡位的君主也多杀戮,比如杨坚,必须杀掉不臣服的大臣。成就大事业而又为阻拦的会有杀戳,成吉思汗杀了曾帮助他的义兄义父。君主争夺皇位依赖于某一个人,则他对于君主有再生之德,又因此恃功狂傲则是必死无疑的,如帮雍正夺得帝位的年羹尧。

斯大林如此,克伦威尔与罗伯斯庇尔也是如此,只有拿破仑不在此例,因他的战功太卓著了。

贾谊的《治安策》说,诸候是大腿,必须用斧斤,在这里,只讲事实不讲别的,以善恶来评价统治者如以体重来评价书法家的高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