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股知录,(https://xueqiu.com/4929707997/128093559)
卖猪肉的,并不一定比卖面粉的赚钱多。
但肉价跌成面粉价,卖肉的一定会亏;而面粉涨成肉价钱,卖面粉的势必会赚。
道理比较简单,因为从单位重量来讲,卖肉的成本高,宰肉出的力气、切肉用的刀、甚至是割肉用的案板都是成本。
当然,最大的成本还在于肉卖不掉要坏,只要良心不会,这个就耗费大了。所以有些时候,无商不奸都是被逼的??
这些损耗都要摊在肉价里,用差价去填补,剩余的才是利润。
一旦肉价跌得太多,这些损耗势必不能找补,就要亏钱。
卖面粉的只需要把面粉袋子拧给客户,然后收钱就好,面粉轻易不会坏掉。虽然售价不高,毛利率也低,但由于成本低、能走量,也有得赚。
一旦面粉价格涨得太多,毛利率多了,利润自然也就飞涨。
当然,猪肉价格涨了,卖肉的也赚钱。因为成本固定,毛利率扩大后利润自然就增厚了。
总体来看,涨价通常都是好事。
2017年A股还专门有个板块,叫“涨价”概念。
那时候似乎什么都在涨,纸在涨、化工材料在涨、煤炭在涨、钢材在涨。
期货市场成了A股炒作的风向标,哪一个品种持续上涨,相应的板块就应声掀起涨停潮,此起彼伏,偶尔还一起狂欢,简直是不亦乐乎。
涨价或许真的是机会。不止在前年的化工品上,今年上半年的猪肉涨价,同样掀起了板块的高潮。
但价格终究不能一直涨上去,狂欢也有尽头。
那么,涨价的尽头在哪里呢?
最近几年,涨价最明显的是成品油,自15年一路崛起,去年最高时逼近8块,因为太醒目,不能不关注。
主要是翻到了中石化,因为中石油太坑,其它的股也都不怎么样,
在今年看过中国石化财报后,为做横向对比,翻开了中国石油的财报。之后意犹未尽,又打开上海石化的财报。
货比三家嘛。
在上海石化的财报中,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和涨价有关。
2018年,在产品涨价近22%的情况下,上海石化全年盈利竟不及2017年。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由于下游需求不旺,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无法完全转嫁到下游,只能自己消化一部分,影响到了利润。
在报表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年全线产品毛利都在下降。
由此可见,产品价格在上涨,但中游企业过得并不好。
上海石化是一家炼化一体的公司,主要业务是进购原油炼化,然后销售化工产品和产品油,是一家石化行业的中游企业,既不涉及上游采掘,也不涉及下游终端销售。
相对而言,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都较弱。
它历年营收和净利是这样的,如下图。
2017年就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这一点很值得注意。
当下游终端承接无力的时候,通常就说明市场需求并没有想象中的旺,提价空间很有限,利润也开始淡薄。
最后总结成一句话,经济依然在探底。这种巨型行业的
对了,财报中还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2018年石化行业营收12.4万亿,然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营收相加大致是5.2万亿,两个巨头占了约41.95%,真的是双雄。
石化行业原油对外依存度是70.8%,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是43.2%,这点倒是和之前分析石化双雄时得出的结论比较接近。
但比较有意思的是,去年石化行业营收增速13%,利润增速却高达32.1%,那么利润到底是谁吃了呢?
很明显,中游的代表上海石化并没有吃到,那么这个利润链条很可能就断在了上游和中游的衔接处,也就是利润大多让上游吃了,最大的代表是中国石油。
但是,当下游需求不旺的时候,对价格上涨的反弹最终会反馈至上游。
然后,刚刚在中石化的财报里发现了这个,之前没有留意。
各业务分部,除了上游业务的勘探开发外,毛利全是下降的。
其中营销部分毛利下降较少,应该是成品油的定价能力太强了吧。
此外,近年汽车行业的持续寒冬,应该也有油价上涨的因素。
涨价的尽头,或许不是供给的紧缺,但一定是需求的不旺。
行业上下游全都赚钱,才具有可持续性。
各种迹象表明,石化行业接下来的日子,可能并不会好过。
$上海石化(SH600688)$ $中国石化(SH600028)$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