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机构的违规案例不仅揭示了合规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例表明,传统的合规管理方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监管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索合规管理创新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合规管理效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国内,一些省市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合规管理创新。例如,某大型银行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合规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升合规管理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在海外,德国商业银行利用Microsoft Azure OpenAI开发虚拟助手,优化客户服务体验的同时提升合规管理效率;花旗银行则通过生成式AI技术评估新法规对合规战略的影响,提前布局合规管理。
(一)国内金融机构合规创新案例
1. 北京农商银行:建设通用金融传输系统
北京农商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了通用金融传输系统,旨在降低对境外传输通道的依赖,提升金融业务传输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能力。该项目通过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通用金融信息传输服务平台,实现了外币清算服务的优化,并通过人工智能和数字签章技术,提升了报文处理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该项目还完成了全栈国产化信创改造,进一步保障了信息安全。
2. 北京金融法院:推动保险机构合规展业
北京金融法院通过发布典型案例,聚焦互联网新业态、保险公司的核保义务、“宽进严出”现象、诚实守信原则、格式条款以及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内容,推动保险机构合规展业。在审判工作方面,北京金融法院加强专业化和精细化审理,发布保险类纠纷审判白皮书,推出多项重点调研成果。在纠纷解决机制方面,北京金融法院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内的6家金融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形成解纷合力。在诉源治理方面,北京金融法院与保险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保险调解组织、保险机构等主体对接,围绕案件审理中反映出的违规展业突出问题,定期发送合规共治提示,构建共治提示、专项调研、司法建议、案件通报等多层次立体化的司法反馈机制。在普法宣传方面,依托北京金融法院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司法指导中心等载体,北京金融法院为中小微企业、保险消费者提供保险法律知识普及、保险纠纷解纷引导等特色司法公益服务。
3. 北京金融监管局:推动AIC股权投资试点
去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决定深入实施 “四新”(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工程。北京金融监管局紧紧围绕 “四新” 工程,积极推动 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在北京快速落地。
在推动 AIC 股权投资试点工作中,北京金融监管局积极作为。一方面,加强央地协同,会同北京市委金融办组织 AIC 股权投资试点主题沙龙,为 AIC 与 9 个区政府部门搭建交流平台,建立紧密联系机制,助力 AIC 迅速与区内企业实现融资需求对接,做好项目储备,同时大力推动市、区国资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基金设立。
另一方面,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商投联动,打造全生命周期接力式金融服务。通过 “商业银行 + AIC” 的创新合作模式,引导辖内大型商业银行全方位参与试点,精准筛选优质科创企业,从项目营销到投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北京金融监管局还充分联动多方力量,紧密围绕首都战略定位,高效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大型银行和 AIC 集中资源与中关村、经开区管委会等展开合作,为首都科创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4. 中信百信银行、中信银行: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普惠信贷服务”项目
中信百信银行和中信银行联合申请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信贷服务”项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隐私计算技术,搭建普惠信贷风控平台,基于银行间可信共享后的数据样本构建精准信贷风控模型,解决了普惠信贷业务中的数据孤岛、数据源缺乏等问题。项目不仅提升了信贷服务的精准度,还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5.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通过“基于数字人和混合现实技术的智慧网点服务”项目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推出的“基于数字人和混合现实技术的智慧网点服务”,通过数字孪生体建模、模块化协同通信、人工智能和混合现实技术,协同数字人系统、智能机具与其他设备,提供智能取号、业务咨询和个性化金融产品推荐等服务,实现网点服务的智能化升级。项目能够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6. 国内金融机构合规创新案例经验借鉴
以上案例展示了北京金融机构在合规管理、技术创新和金融服务优化方面的积极探索,为行业合规建设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北京金融法院通过发布案例、专业化审判、构建解纷机制、诉源治理和普法宣传等,推动保险机构合规展业,表明金融合规需司法、监管、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营造良好合规环境,这是司法推动与多元协同的实践。
北京金融监管局以 “四新” 工程为引领,通过央地协同、商投联动、联动多方推动 AIC 股权投资试点落地,整合各方资源,为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搭建桥梁,助力科创企业,彰显了政策引领与协同发展的作用。
中信百信银行和中信银行开展 “基于人工智能的普惠信贷服务” 项目,利用前沿技术搭建风控平台解决数据问题,提升信贷服务精准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实现了数据融合与精准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推出 “基于数字人和混合现实技术的智慧网点服务”,借助多种先进技术实现网点服务智能化升级,为提升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了思路,达成智能服务与体验优化。
(二)海外地区金融机构合规创新案例
海外地区金融机构在合规创新方面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监管沙盒机制、数字金融监管框架、跨境支付创新等,但重点仍在金融合规监管方面。国外金融机构合规创新案例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灵活的测试环境,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监管沙盒机制
(1)英国:监管沙盒与全球金融创新网络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于2015年率先推出“监管沙盒”机制,旨在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一个安全可控的测试环境。该机制允许金融科技企业在特定的“安全空间”内测试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无需完全遵循传统监管要求。英国的沙盒机制采用审批制,重点评估项目的创新性和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一方面,创新性评估聚焦于产品或服务是否在技术应用、业务流程等方面有显著突破;另一方面,对消费者权益的考量则涵盖了产品的性价比、风险透明度以及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等内容。2016年,英国首个监管沙盒落地;随后英国于2018年提出“全球沙盒”构想,致力于搭建跨境测试平台,以此推动国际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提升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的协同性与有效性。为进一步拓展监管沙盒的适用范围,助力小微创新企业发展,英国还相继推出“虚拟沙盒”和“伞形沙盒”机制。虚拟沙盒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测试环境,降低了测试成本与风险;伞形沙盒则允许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公司作为 “伞形主体”,其旗下的小微创新企业(即 “指定代表”)可在一定程度上借助 “伞形主体” 的监管资源,参与沙盒测试 。
(2)新加坡: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与自由化创新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2016年首次推出监管沙盒制度;于2019年推出 “金融科技快捷沙盒监管机制”(Sandbox Express),为风险较低、业务模式简洁的金融科技活动提供更快捷测试渠道;于2021年推出Sandbox Plus,聚焦放宽沙盒申请门槛、监管补助金申请流程及助力融资与合作。新加坡的沙盒机制同样采用审批制,审批过程中着重考量企业创新技术的应用潜力和风险控制。其监管沙盒专注于金融科技领域,强调创新与审慎监管的平衡。2017年,MAS发布《数字代币发行指引》,对加密货币进行分类监管,这是新加坡在数字资产监管领域的重要举措,与监管沙盒制度共同构成了新加坡较为完善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
(3)澳大利亚:备案制沙盒与创新支持
澳大利亚的监管沙盒制度主要由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主导,2015年 ASIC创新中心成立,为后续监管沙盒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沟通基础。2016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监管沙盒机制。该监管沙盒机制采用备案制,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完成备案后无需持有金融服务许可证即可测试特定业务。澳大利亚的沙盒制度对测试企业的客户人数和风险敞口设定了严格限制,如零售客户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公司客户风险敞口不得超过500万澳元。但同时提供了便捷的许可证豁免机制,符合条件的金融科技公司可豁免 12 个月的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AFSL)或澳大利亚信贷许可证(ACL)。此外,澳大利亚还通过行业组织参与沙盒监管,行业组织能够在监管过程中提供专业建议,协助 ASIC 更好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同时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整体提高监管效率并降低风险。
(4)美国:联邦与州的双重监管模式
美国在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在州层面。亚利桑那州于2018年推出监管沙盒政策,允许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在州检察长办公室审批通过后,向最多17.5万名本州居民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测试期为2年。犹他州也于2019年推出了类似的监管沙盒法案,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灵活的监管空间。这些沙盒机制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测试新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同时降低了合规成本。
在金融科技监管架构方面,美国采用了联邦与州层面的双重监管模式。联邦层面强调审慎监管和鼓励创新,例如,《金融科技保护法案》和《负责任的金融创新法案》等立法尝试从联邦层面为金融科技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而各州则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市场特点以及政策导向,制定出符合本州实际情况的监管政策。
2. 国际清算银行
(1)Agorá项目:公私合作模式
2024年5月,国际清算银行(BIS)正式启动Agorá项目,旨在借助统一账本技术,实现央行数字货币(CBDC)、商业银行数字货币以及其他代币化资产的整合,从而达成跨境支付的高效结算。Agorá 项目汇聚了来自全球多个重要经济体的力量。其中,参与的七家央行分别来自欧元区(以法国央行为代表)、日本、韩国、墨西哥、瑞士、英国以及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除央行外,还有多家私人金融公司参与其中,这些机构涵盖了国际知名的大型银行,如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 ,以及支付巨头Visa和万事达卡等。
(2)Mandala项目:跨境支付合规创新
2023年10月,国际清算银行(BIS)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韩国央行合作,共同启动了Mandala项目,旨在简化跨境支付合规流程。该项目通过分布式架构,将监管检查直接嵌入交易协议中,使合规程序实现自动化;在隐私保护与合规验证方面,项目运用了零知识证明和同态加密技术,银行在验证合规性的过程中,无需暴露底层客户数据,在保障个人隐私的同时,确保合规验证的准确性与高效性。Mandala项目在跨境借贷和资本投资等场景中展示了显著优势,降低了合规成本,提高了交易速度。
3. 数字金融监管的成功实践
(1)迪拜
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通过实施严格的监管框架和创新的合规策略,成为中东地区金融合规的典范。例如,XYZ银行通过定期为员工举办DIFC法规培训,确保员工熟悉监管要求,有效降低了合规风险。DEF投资公司则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简化合规流程,提高效率。这些案例表明,通过投资合规计划、利用技术手段和培养合规文化,金融机构可以在复杂的监管环境中取得成功。
(2)美国
美国的数字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网络信贷、移动支付和金融理财管理等领域。美国证监会(SEC)不仅通过监管投资顾问评估金融理财公司的操作行为是否合法,还要求金融理财公司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并确保充分、准确的信息披露,以此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此外,美国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合规技术的应用,例如花旗银行利用生成式AI技术解读复杂的监管政策,提高了合规团队解读监管政策的效率和准确性,助力银行在复杂多变的监管环境中有效把控合规风险。
4.海外地区金融机构合规创新案例的经验借鉴
海外地区金融合规创新案例带来多方面经验借鉴。
监管沙盒机制上,英国2015年推审批制“监管沙盒”,后衍生多种沙盒促国际合作与小微创新;新加坡2016年设审批制沙盒,2017年发加密货币指引完善监管;澳大利亚2016年建备案制沙盒,限风险、给豁免,行业组织参与;美国州层面推沙盒,联邦与州双重监管,为金融科技企业降成本。
国际清算银行项目中,BIS的Agorá项目2024年启动,整合数字货币与资产实现跨境高效结算,汇聚多国央行与私企;Mandala项目2023年启动,用分布式架构自动化合规,技术护隐私,降成本提速度。
数字金融监管实践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严监管、推创新,机构借培训和技术降风险提效;美国在网络信贷等领域强化监管,SEC管投资顾问,机构用生成式AI控风险。